台灣「中小企業跨域創新生態系論壇暨成果展示」邀請了曾囊括國際最具指標與權威的四大工業設計獎,包含Reddot、IF、美國IDEA 等,擅長品牌改造,有台灣工業設計教父美譽的謝榮雅來分享他對台灣產業與設計的想法。

「台灣過去二十年,是充滿理性思考的,我們很會做實用的東西,我們談技術規格、科技水平、量產、製造還有專利佈局、在台灣談得頭頭是道。而我做的是完全相反的東西,我做消費體驗、感性美學、個性工藝」

謝榮雅表示,他剛開始創業的時候,當時候的台灣全部充滿代工,那時他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把普通的東西做漂亮、變得有質感。他舉例,當時有工廠請他幫忙設計自行車車燈,但他並沒有以傳統思維去打造,而以手電筒的概念切入,讓燈既美觀又方便收納,結果就成了第一個拿到德國if金獎的台灣傳統產業。

「其實我以前是個很純粹的設計師,我關心自己的作品水準、我關心能不能得獎,但是這幾年我開始改變,自我修煉,開始關心產業、成本、產品能不能帶來市場。」謝榮雅說。所以他開始設計和改造「海量」又「剛需」的產品,因為行銷推廣的費用不會那麼高。 但他也特別提到,如何在海量的產品中找到出路,是需要方法的,在創造產品的同時也是在創造需求。

謝榮雅也對現場的聽眾說道,製造跟品牌,就像是廚房和餐廳的概念,並不是會做菜就會開餐廳,並不是會製造,就可以打造品牌。就他而言,他反而看到會打造品牌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為他更懂的整合資源。

「建立風格比規格還重要、定位有時候比地位還重要,要使客人產生幸福感,讓消費者不只是需要,而是想要。」謝榮雅舉了個例子,他的眼鏡其實沒有度數,但眼鏡是一個法國的名牌,價格達一萬多元,比一般的眼鏡貴了許多,買的原因只是他想要拿來穿搭。

「如果我們還停留在追求低價高cp值時代,那我們要怎麼創造我們產業的價值。在我舉的例子裡面,其實都是主打「想要」的,而非「需要」的。因為我們自己的購物慾也一直受到「想要」而驅動。所以我們怎麼能一直在做「需要」的產品。」

最後他提到,「我們從「需要」到「想要」,還有很多功課要做,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我們要先改變自己,讓我們進入一個感性消費的時代。期待和大家一起翻轉台灣的命運。」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