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 延續推出一系列當代雕塑家,包括斯洛伐克Stefan Papco、德國Willi Siber、荷蘭Reinoud Oudshoorn、德國Angela Glacjar,各自以金屬、土、木、鋼、鐵、紙等多樣媒材,表達藝術家們獨特的社會學、空間環境,以至形而上精神等創作理念。

今年4月將在Bluerider ART 台北.仁愛,推出新代理藝術家 林定義 首個展 「如捕風 Wind Catcher」,展出藝術家生平多件不銹鋼雕塑系列作品。簡潔優雅,俐落線條,大小不一的數十件雕塑,有機與無機線條刻畫出日、月、風、火、影、土地的形貌,自由又顯得安靜, 飛揚又內斂。

《與神對話》

無論在東方或是西方,雕塑皆擁有悠久的歷史,直到二十世紀,社會環境影響下,雕塑開始呈現豐富的形式表現與精神層面的探討,從過去傳統既有的媒材與主題,走向觀念藝術、裝置公共藝術這塊領域,從威權時代的雕塑,轉變進入當代討論公共、社會、民族及探討文化內涵的概念。在全球化時代,有雕塑藝術家專注於身體造型的轉換與再現,有的則於自然中取造形。因為雕刻技術的不斷演進,立體主義、動力藝術所帶來技術轉變,使得雕塑的語言不斷變形,民族藝術的影響則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表達方式。

兩岸當代雕塑變遷

當代中國藝術家直接指向精神性的思考,試圖揭露當代社會現實的狀況與探討心靈與環境之間的對話,也以自己的力量去反映社會政治下的壓力。中國當代雕塑走向了多元化的趨勢,如當代藝術家隋建國的雕塑,是重新尋找中國的特色定位及對快速發展時代的反省,反映了整個中國的現實與社會變遷,運用著思辨的語言,拋棄了傳統具象雕塑的形,回歸到人及現實生活中。

臺灣的雕塑則是在學院體系中傳承為主,試圖在雕塑中探索文化的主體性,如 1970-80 年代藝術家楊英風將東方文化虛實空間的概念,融入西方雕塑概念中,以不鏽鋼為媒材創作,展現「雕塑應為環境所生」的理念,其門下之藝術家朱銘,則結合傳統木雕及現代雕塑精神,將抽象形式與太極招式融合創作出經典的《太極系列》,而作品《人間系列》則探究個體與群體內心的問題。

《微風》

把生命的真誠與愛留給世人

「如捕風 Wind Catcher」林定義則以自己獨特的語言詮釋「如捕風」,曾說:「我的藝術,是想把生命的真誠與愛留給世人。」,一如莊子在《齊物論》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表達生與死是不斷地循環反覆,不必特別為「生」而喜樂、亦不需為了「死」而感到悲傷,這樣豁達超然的觀念,也是萬物主宰的定律。

歷經生死的林定義,在作品中試圖訴說:藝術,是創作者本身必須持續與自己對話與質問的過程,世事變遷,最重要的,是要為了自己的生命負責,都要真實地面對自己。

 

【Bluerider ART 展覽訊息】

林定義個展—如捕風 Wind Catcher

展期:2020.4.25-6.14 Tue-Sat., 9am-6pm

地點:Bluerider 仁愛館 (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5-110樓)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