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獨特的祭儀紙紮 《極樂天堂》日前躍上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將於今年的6月18日至10月27日展出

 

凱布朗利博物館是與羅浮宮、奧塞美術館、龐畢度中心並列為法國的四大博物館,致力於研究亞、非、美洲和大洋洲人類文明,藉此展現文化的多元性。

 

此次展覽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份的《極樂天堂》,內容包括靈厝、居家用品與紙紮食物,都是傳統的喪儀祭品,意義上類似兵馬俑之類墓葬品。

 

展覽第二部分名為《購物天堂》,著眼於奢侈品與新科技產品,展出名牌用品及最新潮科技的紙糊,像是安裝有專屬《天堂》應用程式的智慧型手機,呼應當代社會物質環境的變遷。

 

展覽最後一部分圍繞著祖先祭祀,以及免於受餓鬼騷擾的必行儀式。例如中元節所欲安撫那些無人祭拜的好兄弟(孤魂野鬼),同時也讓大家了解祭祀與追思祖先的意義。

 

 

紙紮是什麼?它的用途為何?

 

糊紙祭品─俗稱紙紮,是台灣喪禮文化中常見的重要元素,喪禮儀式結束,紙紮將伴隨親人的不捨與掛念,一同燒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

 

這樣獨特的糊紙工藝越來越少見,也因它帶有禁忌色彩,這個傳統的行業如今已漸漸萎靡沒落。

追溯紙紮工藝的起源,最早可能是古代陪葬用的「俑」轉化而來。在唐朝,因為紙張的大量使用,廉價的紙人、紙錢代替了陶俑,成為民間用來燒化陪葬已故親人的習俗。

 

許多人誤以為紙紮只能用於喪禮,但其實紅事白事都適用。紅事紙紮主要見於各種喜慶類的生命禮儀,或是民間祭神、普度等諸般法事;而白事紙紮則專用於喪事或「做功德」法事。

 

 

紙紮文化的逐漸沒落

 

然而隨著現代人對鬼神與民俗的重視下降,也因專業化的殯葬業出現,神秘的紙紮藝術就越來越不受到重視。如今這些傳統的紙紮技術流傳至今,僅剩如新興糊紙店這樣,用家族的力量一脈單傳,但大多年輕人都不願繼承家業,無人承襲的紙紮技術也逐漸消失。

 

 

專業策展人Patricio Sarmiento來台灣旅遊時無意間發現「紙紮」這種工藝,對於台灣人竟然將這些作工精細的藝術品拿去燒掉,他感到又驚奇又可惜。

 

深入了解紙紮文化與風俗後,他表示:「這在台灣常常受到忽視,有些人甚至認為這不是藝術。」

如今透過凱布朗利博物館的特展,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獨有民俗特色,也盼台灣人能省思這些文化的獨特性並該如何妥善傳承,讓這流傳至今的「紙紮」文化能永久流傳。

 

 

首圖/圖源:文化部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