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管制署在去年11月開始,一改過去呆板的宣傳方式,以「疾病擬人化」的發想,將大眾陌生、僅流於口耳宣傳的疾病名稱模擬成各種有特色的日系動漫角色;除了有人設設定的清楚介紹,還附上各種簡短漫畫,成功吸引大眾留言、分享。

此舉甚至還受到日本網友們關注,這些照片在日媒、twitter上瘋狂流傳,也廣受日本民眾的喜愛,直呼「以此方式宣達疾病的『生成原因』以及『如何預防』,不僅淺顯易懂,民眾也能接受,印象也更為深刻!希望日本政府也可以跟進!」

(圖/疾病管制署 粉絲專頁)

透過疾病管制署的推廣下,除了讓大家深入了解這些疾病,也讓台灣漫畫作者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目前政府也開始推動「原創漫畫內容開發與跨業發展及行銷」,力挺台灣的原創漫畫。

力挺台灣原創漫畫,政府、出版社怎麼做?

蓋亞文化漫畫部近日推出屬於台灣原創IP的漫畫連載平台「GO原漫基地」,平台將以推動華文原創漫畫為主,目前12部作品已經在平台公開,盼台灣原創漫畫的作者及作品能被更多人看見。

其中,像是以「制服至上」系列畫冊累積眾多粉絲的畫家蚩尤,他將首度挑戰連載漫畫─「狩 SOUL」,以細緻獨特、唯美多變的畫風繪出台灣各地宮廟田調;以傳統信仰與傳說為底蘊,結合華麗的武裝和浪漫冒險,發想出奇異科幻的末日宇宙。

 

(圖/go 原漫 粉絲專頁)

「GO 原漫基地」主要為推動華文原創漫畫,自然呈現台灣的街景和生活,題材除了歷史、傳統外,也有科幻、愛情、社會議題等等,對於推廣台灣文化有相當大的助力。

目前原漫基地的作者群皆為與蓋亞文化合作的華文漫畫家,下一階段將有更多新血加入;並希望為台灣漫畫家提供一個新的平台,讓台灣自產的漫畫作品能更廣為讀者閱讀。未來希冀能與國際接軌,把這些富有台灣在地色彩的作品推廣出去。

(圖/go 原漫 粉絲專頁)

除了打造平台外,政府為了讓國內漫畫及圖文創作者能安心創作,提升並厚植創作能量,文化部日前也公布「108年原創漫畫內容開發與跨業發展及行銷」的補助名單。除了發放輔助金,透過穩定持續的資源扶植,培育更多有才華的創作人才,也期望放眼國際市場,拓展台灣圖文創作的能見度。

比照日本漫畫產業的發展蓬勃,台灣有什麼可以改善及努力的方向?

溯及台灣的漫畫產業,在1992年各大漫畫雜誌都還有出現許多台灣漫畫,但不過幾年光景,這些台灣漫畫及漫畫家卻都一一消失蹤影。這些曾經在民國80、90年代風光一時的漫畫家們,大多不是封筆不畫、就是轉往中國大陸發展。

問題並不僅在於產業,重點是讀者為甚麼不願意購買本土原創漫畫?漫畫迷們會說自己是「日漫迷」而不是漫畫迷?其實台灣的許多漫畫只是拙劣的「模仿」日本漫畫,原因不只是漫畫家本身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出版社也會要求漫畫家要「學習」日本的漫畫格式與畫風。

另外,漫畫家薪資過低,在生活壓力之下也難以繼續發揮長才。台灣漫畫最大的問題乃是各個環節之間的斷裂而造成惡性循環─讀者見到台灣漫畫只會批評,不會購買、投資者的投機心理、政府僅有消極給予補助、漫畫家失去舞台而跑到中國發展、長期以來出版社與漫畫家產生隔閡與對立…

漫畫要成功成為一個「產業」絕非易事。除了需要各個環節的連結與合作,還需要時間讓漫畫累積足夠的文化厚度。但為什麼台灣始終無法像日本的漫畫產業般蓬勃發展呢?(或許,連起步都舉步維艱)

日本成功的關鍵,正在於其漫畫界、讀者群的團結力和包容力,還有不斷面對社會各界交流對話而獲得的正當性。而對台灣而言,整個漫畫的產業中,基本上完全是「商業模式」,它不太有什麼「理想」、或是「遠景」,也閉口不談「未來」與「可能性」。若是台灣漫畫產業只單看利益,沒有考慮讀者需求與社會觀感,馬上就會面臨到全面性的衰退還有分級爭議等問題。

目前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投身於漫畫產業的人們,也需要許多人對漫畫支持與回饋。當我們關心台灣有無漫畫產業時,即所謂「漫畫」能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被真誠對待的一種文化。

 

首圖/疾病管制署 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