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臺北白晝之夜」,即將在10月5日晚間6點至隔日早上6點,於臺北大直及內湖地區跨夜登場!不同於過往三屆的選址,2019臺北白晝之夜選擇在相對年輕的新興開發區——大內(大直和內湖)特區,圈定以捷運大直站至西湖站之間的多樣性空間,包括商場、公園、馬路等為主要活動範圍,預計在一個夜晚呈現至少45場演出與22處藝術裝置的主要策劃節目,以及超過18場響應串連活動。
邁入第四屆的臺北白晝之夜,再度邀請到策展人胡朝聖擔任藝術總監,定調「雙面芭蕾」為策展主題,藉以說明居民就如同舞台上的芭蕾舞者,以自己的舞步跳出城市動人的故事,以此邀請民眾重新探索具有兩面性、無法用單一特色來概括的臺北,透過藝術文化計畫滲透社區、影響在地居民,誘發民眾主動參與。胡朝聖表示:「雖然民眾參與白晝之夜僅限於一個晚上,但其實事前的策劃及準備是為期長達將近一年的執行,我們希望透過這一場『城市藝術計畫』讓在地居民產生地方感和認同感,甚至在未來能主動參與相關文化活動,藉此積累大直及內湖地區的多樣面貌。」他同時指出,要在一個文化發展軟、硬體資源相對缺乏的新興開發區,舉行大型藝術活動的確有其難度,但就「猶如一個機會無限的培養皿」,讓藝術家們有更多可以延伸實驗和創新實踐的豐富想像。
為全面對應大直及內湖的區域特色,並回應策展主題「雙面芭蕾」,2019臺北白晝之夜邀集多位臺灣以及來自法國、日本、韓國、美國、澳洲、英國、奧地利、荷蘭、丹麥、澳門等國內外藝術家及創作團隊,以藝術進駐日常生活容易被忽略的環境空間,吸引民眾親身參與、實踐,走上街頭重新找回屬於自己城市的生活故事,建立起大內地區獨有的美學認同和地方認同。
《光彩合歡 The Glamour of Albizia》蔡筱淇, 吉川公野 Tsai Hsiao-Chi, Yoshikawa Kimiya
22處藝術裝置及錄像作品 城市每個角落都有藝術發生
2019臺北白晝之夜將展出22件裝置及錄像作品,亮點裝置藝術作品包括由臺灣藝術家陶亞倫率領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藝術領域學生創作的《眾幻之門》,以多件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作品匯集而成,讓民眾透過虛擬影像重新認識大內地區的地景樣貌;奧地利藝術家歐文·沃姆(Erwin Wurm)《一分鐘雕塑》,邀請參觀民眾利用現場擺飾的橘子或書本,擺出一分鐘的怪異姿勢,讓觀者化身成藝術品;實驗臺灣在地元素的藝術家李文政,以舞台裝置《台灣夢》呈現臺灣特有的招牌文化和屬於臺灣人的理想;來自法國的安東納·傅黑諾(Antonin Fourneau)以數千盞的LED燈鋪成《水燈塗鴉》,讓參與民眾可以透過筆刷和噴霧,互動創作自己的作品;日本藝術家磯崎道佳的《巨蛋計畫》,邀請民眾走進裝置,隨意的為作品裝飾點綴;澳洲帕爾工作室(Parer Studio)的裝置作品《打攪》,高達七公尺的巨大充氣兔子,以雖然可愛卻也充滿侵略性的衝突感,揭露澳洲面對的嚴重環保議題,藉以提醒人類如何與自然共生共榮的依存關係;由富邦藝術基金會贊助提供,丹麥藝術家韓傑培(Jeppe Hein)的作品《與藝術互動-改良式社交椅》,邀請觀眾與作品零距離互動,鼓勵現代人在公共空間進行更多體驗與交流。
《眾幻之門 The gate of phantoms.》國立清華大學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一分鐘雕塑 One Minute Sculpture》歐文·沃姆 Erwin Wurm
《台灣夢 Taiwanese Dream》李文政 Lee Wen-Cheng
《水燈塗鴉 Waterlight Graffiti》安東納·傅黑諾 Antonin Fourneau
《巨蛋計畫 Dome Project》磯崎道佳 Isozaki Michiyoshi
《打攪 Intrude》帕爾工作室 Parer Studio
《與藝術互動─改良式社交椅 Interact With Art - Modified Social Benches》韓傑培 Jeppe Hein
此外,今年白晝之夜除了各式夜間藝術裝置,更有多件錄像作品於ATT 4 Recharge、美麗華百樂園、NEW SQUARE商場內外的大型屏幕展出,讓民眾走到每一處都可以置身於藝術之中!其中包含像是由臺灣藝術家致穎的《慢跑》,身穿運動服的表演者在超市櫃檯的輸送帶上慢跑,象徵對消費社會和物質生活的抗衡和反體制;臺灣藝術家許家維的《白色大樓-姐妹》,分別專長現代舞和傳統舞蹈的一對姐妹,在位於柬埔寨金邊的「白色大樓」進行肢體對話,以結合人與空間的「表演影像」,反映都市變遷的面貌;臺灣藝術家陳擎耀的《國際收音機體操》,在全球僅有日、韓、臺國民會學習的國民健康操中,探尋國家集體主義對人民集體潛意識的影響。
《慢跑 The Jog》致穎 Musquiqui Chihying
《國際收音機體操 International Radio Exercise》陳擎耀 Chen Ching-Yao
《白色大樓-姐妹 White Building – Sisters》許家維 Hsu Chia-Wei
此外,更有作品結合裝置與表演活動,由臺灣的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與廢青不廢,帶領中華民國大都會排舞協會的社區媽媽們,回收使用過的塑膠袋,打造裝置作品《膠織・膠魂》,更將以舞蹈結合,演出作品《膠的傳奇現場》。
《膠織・膠魂 Weaving the Plastic Souls》彭宇弘, 楊芳宜 Peng yu-hong, Yang Fang-Yi
超過45場表演活動 打造多人觀賞與一對一互動豐富類型
在表演活動部分,由安娜琪舞蹈劇場率領金山高中、金山國中、景興國中、正德國中、內壢高中等多所學校的學生與素人表演者,進行超過百人的舞蹈演出《42535網路裡的日常》,並作為2019臺北白晝之夜開幕節目;由失聲祭邀請多位臺灣聲音藝術家共同呈現《白晝失聲XDigilog:模組合成大對抗》、《白晝失聲-動態雕塑》、《白晝失聲-電影之後》,分別帶來以聲響進行的Battle,結合聲音與影像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並以聲音試圖延伸電影觀影後的想像力邊界;卡米地喜劇俱樂部、勇氣即興劇場、漫!!男塾、達康.come多個臺灣知名表演團隊,個別以脫口秀、即興劇和漫才等演出形式,帶來充滿歡笑的一系列「愛說笑」節目;《藝術相談所》邀請各領域藝術家及表演者,讓民眾能於摩天輪車廂內,乘著臺北夜景與藝術家面對面!
《白晝失聲-動態雕塑 Moving sculpture》王連晟/失聲祭(音瀑奧譜聲音藝術實驗室)Lien-cheng Wang_ Lacking Sound Fest. (I_O Lab.)
除了不同類型的表演活動,更安排《白晝論壇》,特別邀請臺北白晝之夜胡朝聖與法國在台協會文化暨學術交流處長柯柏睿(David Kibler),以及與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藝術總監彭筱茵、法國藝術家安東納·傅黑諾(Antonin Fourneau),分別進行兩場精彩深入的對談分享。另有與Giloo紀實影音共同打造的《GilooX白晝 夜夢電影院》,於ATT show box進行6小時不間斷的馬拉松紀錄電影播映!更特邀國際影音串流平台NETFLIX首度參展,跨產業以臺灣導演陳映蓉執導的全球首部華語自製原創影集《罪夢者》為藍本,與臺灣新生代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藝術團體NAXS CORP跨界合作,打造全新VR沈浸體驗作品!
由大直、內湖區畫廊業者及藝術機構自發性舉辦「大內藝術節- It’s SHOW time!」,也將於10月5日當日下午4點安排藝術巴士,提供免費搭乘導覽服務,一路遊歷至「白晝之夜」開幕現場共同響應。另外,以探索看不見的臺北為主軸,2019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憶河踏悠——再見塔塔悠」也將聚焦大直、內湖區域,透過藝術創作手法,讓民眾透過「地景藝術」感受都市地景及藝術作品交織的美學體驗,反思與關懷自身所處的土地與家鄉。
今夜我們是藝術家 講座工作坊讓藝術不間斷
為呼應白晝之夜活動理念,2019臺北白晝之夜以「今夜我們是藝術家」作為行動號召,除在活動當晚的作品及節目的安排上,多以「民眾參與」為主要概念進行策劃,自今年8月起,也陸續舉辦「一夜情主題系列講座」、「大直內湖美麗老照片徵件」、「藝術工作坊」等相關活動,讓民眾在活動之前更深入認識白晝之夜,更甚者能切換身分,化身為當晚展出作品或參與演出的藝術家!同時也對外公開招募活動志工,讓許多對藝術有興趣的民眾,能以不同的身分親身參與藝術活動,認識相關活動策劃幕前幕後的更多面向。
白晝之夜小檔案
「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是全球性的夜間城市藝術節,2002年創始於法國巴黎,發展至今,每年都會有包括歐洲與世界各地的30多個城市共同響應。「白晝之夜」根基於「都市創新」及「公共空間設計」兩大核心概念,為市民提供親近藝術及城市的場域。而自2016年起,臺北市每年一度舉行「臺北白晝之夜」,延續白晝之夜的三大特色——「跨夜舉辦」、「免費參加」及「公民參與」,透過多樣化的藝術作品及演出安排,讓人們自然接觸藝術,自由穿梭於城市空間之中,打破大眾娛樂與純藝術的界線,每年吸引至少20萬來自海內外的民眾參與,2018年第三屆臺北白晝之夜高達40萬的參與人次,更創下街頭藝術活動新紀錄,讓臺北化身成一夜限定的大型無牆美術館、城市舞台與街頭劇場!
活動資訊
2019臺北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Taipei
時間:10月5日(六)晚間6點~10月6日(日)上午6點
地點:臺北市大直、內湖區域(捷運大直站至捷運西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