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被森林服務了嗎?賴以為生的空氣、土壤、水,好吃的高山甜柿、段木香菇,用國產材製作原木家具,近年來老少咸宜的生態旅遊、步道健行,到部落體驗原住民文化、享受在地餐桌......不管你身在城市、海邊或山村,每人每天領受森林的賜予無所不在,但我們卻很少去思維:台灣山村真正的樣貌。

走過八條有故事的山村之路,看見「剛剛好就好的」山村哲學,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新林業如何以經營取代禁止?讓人與動植物、自然共生共榮,重返森林的家,那是蘊育生命、生產糧食、傳承文化的根基,為了環境永續,生活/旅行台灣,我們應該有更好的選擇。

屏東 霧台糧倉 山村哲學

一場風,是困境也是禮物,點醒了人與山相處,需要互相珍惜。魯凱族人想要回家的信念從未動摇,爲了在自己的土地上活得更好,他們種紅藜小米、養蜂養雞、有菇有金連,還有結實纍纍的紅肉李。寄放心靈的家屋還在,台24上,看見阿禮、大武部落壯麗依舊。

馳騁在台24線上,途經三地門鄉、霧台鄉,曾經被莫拉克風災橫掃過後的家園,現今已看不見當時的慘況,而是展現了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力。「所有的故事,是從什麼都沒有之後開始的。」屏東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屏科大」)陳美惠老師說。

二○○九年莫拉克風災,阿禮部落與大武部落因為道路中斷,時常陷入斷糧危機,族人被迫遷移至山下離開原鄉。「當一個聚落沒有人居住,就會隨著時間與自然環境變遷,所有的東西就會逐漸流逝,久了之後這些千百年的聚落就會真正從地圖上消失。」陳美惠老師回想當時引入里山精神、連結部落的起心動念。

源自於日本的里山倡議,主要訴求為在多樣化的環境裡,透過當地居民通力合作,將土地、環境資源、地方傳統智慧揉合,增加生物多樣性與文化智慧傳承,同時創造在地社會經濟,達到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正因為一場風災,將所有的事情打掉重練,讓我們重新思考原鄉更長遠的未來可能。」陳美惠老師說。

重建路 信任很重要

「風災後許多部落不得不遷村,當時阿禮和大武部落決定回鄉重建,第一個尋求協助的公部門就是林務局,能夠獲得部落的認同與信任,我們與輔導團隊真得很感動!但這也是責任重大的開始。」林務局夥伴回憶起,先是與阿禮部落合作,部落參與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經營管理,展開重建之路。人回到故鄉安頓後,維繫經濟的產業發展同時展開,大武部落是風災後,台24線上唯一決定全村回鄉重建的部落,「如今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不僅是歷時五年多的成果,更是族人對林務局和屏科大輔導團隊的信任及許多無私奉獻。」所建立的生產模式,每個環節都扎根在土地與傳統智慧,重要的不只技術、更要保有原住民獨特文化內涵。

大武部落就地重建協會執行長彭玉花,風災後從沒有想過要離開家園。「其實我們只是聯外道路受到嚴重損害,部落內部本身並沒有太大的不可恢復性傷害,如果因為這樣就選擇離開,我們就真得什麼都沒有了。」部落本身保有二十一種小米的品系,糧食作物的多樣性與豐富的山林資源,讓大武部落擁有極佳的條件成為「霧台鄉的糧倉」。

攝影/蔡昇達

讓小米擔任要角

透過彭玉花的穿針引線和屏科大陳美惠老師的協助,一開始的災後重建將小米生產做為產業重建的目標。同時將過去部落內小米扮演的角色一一與外界分享。「無論是部落子女結拜,或者生孩子,都會贈予小米當作禮物,任何婚喪喜慶也會將小米製作成小米糕供族人享用。」彭玉花如此形容。在過去尚未有貨幣經濟的年代,擁有小米耕地的族戶才是富裕的家庭,更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透過此產業的推動,同時體現了大武族人堅毅且豐富多元的生命力,並且成立小米故事館,將資訊虛實整合,可以實際體驗小米採收到處理,爾後轉譯而成的工藝,將這塊「小米精靈跳舞的土地」,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繼續在原鄉生活,為台灣繼續留下其中一種美麗的顏色。

攝影/蔡昇達

活得像一個真正的阿禮人

被稱為雲端上的部落——阿禮,位處海拔一二○○公尺,群山環繞,大小鬼湖、原始森林孕育了豐富的西魯凱族群文化。由於莫拉克風災過後,原阿禮部落居民遷至長治百合永久屋之中,原鄉僅剩堅持不離開生長地的包泰德與古秀慧,夫婦倆經營著穌木谷民宿,加上近年返鄉青年唐佳豐及族人沙世光的加入,修復古道、雲上養蜂,維繫著阿禮部落動人的生命韌性。「林下產業的嘗試與建立是一條辛苦漫長的路,許多東西可能我們本來就有,但因為風災或是文化的斷層,讓我們都忘記了,現在開始重新學習,才能活得更像一個真正的阿禮人。」唐佳豐走在陡峭的祕密基地裡,在林間檢視著從野外摘取回來培育的野生金線連,同時觀察與屏科大合作人工培育的金線連兩者之間的差異,詳實地做著記錄。

大武和阿禮部落與林務局及屏科大攜手,推動以有限度利用森林資源的方式,執行林下經濟,從單純的一級產業建立自給自足系統,將各種農產加工精緻化,搭配部落內的深度文化生態旅遊,結合產、官、學界的全面整合,打造出六級產業綠色循環經濟的回家路。

「部落只剩我們,變得更安靜了,靜得可以好好傾聽這片曾與祖先一起跳舞的森林想傳遞的訊息,祂們是如何餵養我們幾世代,將那些差點忘記的事,一步一步地找回來。」有著深邃眼睛,被森林天天親吻的包泰德說。

攝影/蔡昇達

首圖/插畫=蔡豫寧
本文摘自:《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
作者: 微笑台灣編輯團隊
出版者:林務局;合作出版:天下雜誌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