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為世界遺產之一的沖繩那霸市首里城於10月31日凌晨遭祝融侵襲,首里城內的主殿、北殿、南殿皆被燒毀,燒毀面積共4200平方公尺。

此消息一出,不僅日本當地居民深感悲痛、紛紛流淚,熱愛日本歷史、古蹟的海外人士也十分惋惜以及痛心。

我們將時間回溯於今年4月15日,無情大火燒毀巴黎聖母院,代表性尖塔就此倒塌、內部毀損嚴重,此事件也讓許多愛好藝文的人士深感不捨、難過。

(圖/wiki)

這兩件「古蹟失火」事件,再次敲響「古蹟歷史建築維護保存」的警鐘。在台灣,其實也發生過許多毀於大火、毀於人為的憾事發生。

台灣古蹟的潛藏危機 多數毀壞於大火中

台灣的古蹟建築大多為木建造,過去也曾發生許多古蹟起火意外,導致重要文化資產付之一炬、難以挽回。如2013年的艋舺青山宮大火,前堂約7成左右遭到燒毀,許多百年古蹟文物也被燒得焦黑,讓信徒們深感心痛和不捨。

根據聯合新聞網 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陳海曙的說法:「國內古蹟失火以最難防範的縱火為大宗,為避免古蹟遭祝融,優先要做到不讓燒,若不慎起火也能立即發現撲滅,不能只倚靠消防隊,因為經常來不及。」

陳海曙經常參與國內古蹟火災安全審查,也時常受邀指導古蹟的防火作業,他統計1921年到2017年,過去近一百年,38件文化資產重大火災案件,原因以縱火最多,占34%;由於意識形態對立、抑或是有私仇洩憤,常有人用此方式表達不滿,但文化資產一旦消失就無法回復如初,其次是用火不慎占32%、電氣起火26%,施工不慎5%、延燒3%等。

古蹟保存可以怎麼做?保護珍貴文化資產

古蹟建築年齡較大,最怕老鼠啃咬電線引發火災,文化展覽品相關保存設施若在待機狀態下也會因電線短路致燃,為防範火警,在晚上無人看館時就要切斷電源以保安全。另外,亦可加裝高科技的紅外線火警感測器,在溫度過高時立即警示,比偵煙器反應更快速、更即時撲滅火源,建築物內外要設置簡易型消防栓、滅火器等工具以利初期救災行為。

陳海曙在聯合新聞網的報導中指出,不少工人對古蹟防火仍沒有概念,在施工時如果用到電鋸、焊切或電壓高等工具,都應有人在現場督導,如有突發狀況才得以馬上處理及救援。

而在救災方面,陳海曙表示,木建造的古蹟滅火方式與一般建築物不同。像是屋頂防悶燒就不能整個拉掉,且也不能使用強力水柱灌救。

以2008年有610年歷史的南韓崇禮門遭大火侵燒為例,當時大火雖未燒毀結構,卻是被救災的強大水柱沖垮木柱,造成嚴重損害;因此,國內消防隊在執行古蹟救火時,皆改採水霧而不是水柱灌救,在火熄滅後也能保存建築骨架,方便日後的修復作業。

(圖/wiki)

古蹟保存刻不容緩,文化部提《文資法》修法

有鑑於許多古蹟被燒毀,文化部也做出檢討和行動,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於今年4/17表示,2016年已開始進行《文資法》的檢討,9月提出修法草案。

在文資法內,管理機關有義務提出防災計畫,自2016年開始,已針對各級政府對於文化資產的防災守護計畫召開相關的工作聯繫彙報,與消防局、警政單位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建立聯繫,同時導入防災科技。

望這些事件能成功喚醒大眾、政府對於文化古蹟的重視以及行動,讓這些文化瑰寶得以永久流傳、永垂不朽。

 

首圖為火災前的首里城,圖源/wiki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