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怡棻
位於京都的龍谷大學,其創設最早可追溯至1639年,前身是由西本願寺所設立培養僧侶的教育機構,時至今日已成為日本著名的私立綜合大學。在這所歷史悠久的學校中,處處可見「You, Unlimited」的Slogan,校舍上飄揚的各色旗幟或海報,斗大的「ru (are you)」嵌印其上,不斷探詢學生是否具有主動的、冒險的、創造的、自信的、熱情的……種種不受限的特質。
時近中午,我們一行人走進鄰近伏見稻荷大社的龍谷大學深草校區,為的是考察在京都創設的「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並為後兩日到教育實踐場域參訪預作準備。這次出面接待及擔任翻譯的是政策學部金紅実副教授和她指導的博士生趙迪。透過金老師的費心安排與熱情分享,我們才有機會親履龍谷大學與地方合作的教學研究現場,和大學教師、社區居民面對面交流,甚至親自見聞大學教授擔任社會企業社長,以綠能產業活化地方的積極作為。
圖:龍谷大學深草校區。
結合產官學民,共同培養人才
本次代表龍谷大學作簡報的是白石克孝副校長,他是政策學部的教授,也是推動「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的靈魂人物,同時還擔任校內「地域公共人才、政策開發調查中心」(地域公共人材・政策開発リサーチ・センタ,簡稱LORC)主任。白石教授指出龍谷大學與地方展開合作及共同培育人才,最早是在2003年經由文科省的補助開始起步,當時主要是針對地區資格認證制度和教育培訓課程進行研究,2008年才正式創設「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並且實施相關教育訓練學程。
「在培育人才這方面,我們的想法是不光只有大學需要承擔,還有社區、地方政府、經濟團體等,所有的人都要共同協力。我們著重的是通過這個制度來培育地方人才,來發展地區。」白石教授說明,這項由京都首發的職能資格認證制度,創設的原點在於省思與回應當代大學教育過程中,對於(1)培育學生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核心及職業能力的必要性、(2)解決社會或經濟課題的地區公共人才育成與認證的必要性、(3)銜接學術與實踐能力的大學教育改革之必要性。
因此目前「地域公共政策士」學程,主要由京都府內的十一所學校(龍谷大學、同志社大學、佛教大學、京都大學、京都府立大學、京都文教大學、京都產業大學、成美大學、京都橘大學、福知山公立大學、京都府立林業大學),結合地方政府與工商團體、NPO等共同開設,教授課程涵蓋參與研擬地方政策、解決地區問題所需的各項專業知識、技能與實踐能力。
參與者須先提出修課申請,修完課程並取得各類資格成績證明者,才能向COLPU(一般財團法人地域公共人才開發機構)申請,而被授予地域公共政策士的資格。學生透過這項資格制度,學習參與地域公共事務的知識與技能,除了能實際進入現場,認識地方事務運作生態、充實職務能力,也能獲得專業認證,成為推動地方發展的地方公共事務人材。
圖:結合京都產官學民力量的「地域公共政策士」資格認證制度。(圖片出處:COLPU網站)
白石教授表示「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參考「歐盟資歷架構」(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EQF)訂立能力指標,將資格取得者的學力程度設定為八個級別。目前在各大學開設的學程和相應的授予資格,可區分成「初級地域公共政策士」(第六級)與進階的「地域公共政策士」(第七級)二種,前者在大學階段取得,後者需要在研究所(碩士班)階段才能取得。未來也規劃將此一制度往高中職階段延伸,讓高中生能取得四級的「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資格。
孕育能和地方協作的實踐型人才
而龍谷大學政策學部所開設的「初級地域公共政策士」學程,包含「環境政策能力」、「都市政策基礎能力」、「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人才」三部分;「地域公共政策士」學程則有「地域政策形成能力」、「協力型對話議論能力」、「環境城鎮營造能力」三類。不論是哪個階段,都希望受過「地域公共政策士」訓練的學生具有發現課題的能力、分析課題的能力、課題共享與團隊解決的能力,以及學習相關能力後在地區充分運用、發揮作用的地域活躍力。
圖:「地域公共政策士」資格取得條件。
為了賦予學生前述能力,龍谷大學政策學部開發了連結社區、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的CBL(Community Based Learing)課程。[1] 透過與社區、地方政府、經濟團體、非營利組織的合作,由老師帶領學生進駐社區進行研究調查,和居民共同探討再地議題、發想行動方案後付諸實踐。目前在日本國內主要的實作場域有京都府內的京丹後市、龜岡市、福知山市,以及滋賀縣守山市與兵庫縣洲本市等。同時也推動國際CBL課程,帶領學生前往美國波特蘭、中國南京,和當地居民協作。
問及政策學部如何選擇教育實踐場域?白石教授回答,通常最初是由地方政府向龍谷大學提出需求,學校評估地方的狀況,以及老師的專業和校內資源後,才動員老師參與。待雙方熟悉之後,再由學校老師向地方政府提出適切的合作方案。另方面,來自國家或地方政府針對大學生支援地方的補助,也會帶動大學和社區的合作,大學會主動聯繫社區,商量合作策略以爭取經費。
白石教授也不諱言,帶領學生駐紮在社區,資金是很重要的條件。學生到社區的交通、飲食、住宿,在在都要花費,因此經常需要申請補助經費。但往往補助金是有年限的,譬如內閣府的地方創生基金,是直接撥款給地方政府應用,有的地方政府會用來支應大學生到地方活動的費用,不過未來若政策到期,後續的經費短缺,就可能無法像現在這麼頻繁地帶學生到距離較遠的社區活動。
圖:白石克孝教授介紹政策學部教育實踐現場。
取得資格的學生,就業速度飛快
根據COLPU統計,截至2019年10月,取得「初級地域公共政策士」資格者有306名,由龍谷大學培育者佔117名;獲得「地域公共政策士」資格者72名,龍谷大學學生佔52名。可見龍谷大學對於培養能發現、分析、解決地方議題能力的人才著力甚深。
目前政策學部一個年級約有三百多名學生,其中十分之一的學生會選擇修習「地域公共政策士」相關課程。詢問這些取得資格認證學生的就業動向時,白石教授特別指出,「地域公共政策士」資格認證和醫師、律師、會計師等證照制度有所區別,後三者是由國家認定資格,證照的取得和未來就業密切相關。「地域公共政策士」則是由民間自行認證,證明資格取得者修習過相關課程、具備相對應的能力。而訓練過程中與社區協作的經歷,也會影響學生選擇職業時,不以在城市工作為目標。即使有些學生畢業後未能留在當地就業,也會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回到地方支援社區活動。
與會的村田和代教授也補充說明,取得「地域公共政策士」資格者,通常具有在地區工作的專業能力與領域熟悉度,就業目標明確,不論是鎖定在企業、公部門、NPO或地方工作,畢業後的就業速度會比較快。因此在龍谷大學的九個學部中,政策學部的就職率最佳。這樣的好口碑也在高中生之間傳開,近幾年有不少高中應屆畢業生以政策學部為第一志願。
不過這種與地方協作的教學模式,目前也僅止在政策學部內運作。雖然備受各界好評,但投入社區工作除了費神耗力也需要大量時間成本,導致其他系所的教師們仍在觀望,尚未真正動起來。而其他參與「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創建的大學,多數也是由校內的一、二個學部主導,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圖:謝國興教授(右一)向白石克孝教授(左一)介紹人社實踐計畫出版的《新實踐與地方社會》論文集,居中翻譯為金紅実副教授。
多方合作,提升教與學的能力
「大學和地方的合作,學生和學生之間如果沒有團隊合作是做不好的。」村田和代教授回應我們關於社區實作課程影響的提問時這樣說道。「相對來說,也唯有老師的熱情投入和彼此合作才會做得好。而在培養學生過程裡,無形中也在增加老師的研究能力與教學能力。」我們提及,老師們投入社會實踐過程中,學校方面是否有補助研究經費、多元升等或上課時數減免等獎勵措施時,日方老師邊聽著翻譯邊微笑搖頭。村田教授指出,雖然龍谷大學沒有相應的獎勵制度,但有獎勵教學創新、課程改革的「龍谷IP(Ryukoku Inventive Program)事業」,以經費補助方式鼓勵各系所提案參與。
儘管沒有實質的獎勵辦法,不過幾位老師們也表示自己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工作時,來自校內與校外的回饋很多,在精神上的自我評價很高。接待我們的金老師私下透露,作為環境經濟學研究者,她無法接受自己只是在研究室做好研究,外在的環境卻持續惡化,所以必須經由教學與實踐,透過問題的探討,讓研究更有深度,環境問題也有機會獲得解決。
綜合來說,目前龍谷大學的社會參與及實踐工作是以政策學部為主體,師生積極與京都府內的地方政府、經濟組織、公民團體、社區居民連結,透過移地教學、事業開發、產品開發、跨校交流等多元方式,協助地域活化、解決地區問題。並藉由「地域公共人才、政策開發調查中心」整合相關議題,進行跨國的學術交流、議題研究及學術出版活動。在臺灣眾多大學積極投入社會參與的此刻,龍谷大學在人才培育、課程教學、地方協作及區域整合的豐富經驗,能帶給我們更寬廣的視野和不同面向的啟發。
[1] 關於CBL課程的說明,除了參訪所得之外,也參考龍谷大學政策學部石原凌河副教授,於2019年7月18日參與臺日大學聯盟「在地實踐教學創新工作坊」的報告內容。請參「在地實踐教學創新工作坊」講者簡報(中文版)第82-89頁。
圖文轉載自新作坊:《龍谷大學見學記Ⅰ:京都首創!培養地方人才的「地域公共政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