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到首爾旅行時,一定會將韓國時尚中心-東大門列入必去景點。以東大門設計廣場(DDP)為中心、向外幅射方圓3平方公里的東大門商圈,除了擁有完整的產業群聚,更將商場、設計產業以及歷史文化做結合,加上便利的交通,造就了每天三十萬人次的到訪,每天平均營業額逾新台幣12億元的驚人數字。

東大門擁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在這裡,你可以獲得「一站式」的服務:從設計打版、品牌、製造到銷售通路,聚集了30棟商場,3萬個商家,60萬從業人員、其中約有1萬名設計師,平均每家店一周推出20款新設計、最多在架上2周。

從傳統舊市場蛻變成「不夜天」服裝城的東大門,一路走來並不都是熱鬧繁華,它也曾沒落過。東大門大約在1970年代發展為成熟的平價成衣批發中心,然而,1980年代到90年代,先後受到石油危機、成衣製造出走與九七金融危機的衝擊而沒落,使得依賴成衣出口的東大門失去海外市場。

發展品牌、培養軟實力,從成衣批發中心轉型時尚中心

為了解決困境,政府決定改建老舊的批發商場,也引進現代百貨公司形式的零售商場進駐東大門。現今許多的大型零售商場如Migliore與Doota等,便是在90年代晚期、2000年左右陸續開張,吸引不少年輕的服裝設計師來此展開事業,其所設計的時裝也吸引年輕人來此選購衣服。

再次蓬勃的東大門,走向了「品牌化」、「快時尚」。從上游的設計、製造到下游的批發零售都集中在此,在這,能快速完成成品並測試市場反應,再加以調整設計和生產策略,快、狠、準的推出新潮流、新產品,每家時裝店每天都能夠推出5至6件新設計作品。

之後,政府更將東大門發展為能讓民眾休憩、文化與消費體驗的型態,建立便利的交通系統、建設東大門設計廣場(DPP),打造創意文化空間、新增為培育設計師的育成中心,以及能讓設計師展示、讓服飾商與消費者能了解最新趨勢的展演會議廳。

借鏡東大門,找出永樂市場新出路

台灣紡織業也曾輝煌一時,搶下低價成衣出口市場,而位於台北大稻埕的永樂市場更是全台最大的布料批發中心。但隨著成衣製造出走,紡織業開始沒落,永樂市場也不例外。

近年來,大稻埕雖吸引大量國內外觀光客,但布業重鎮的永樂市場卻沒有跟著受惠。現在一提到永樂市場,想到的就是「買布」,又有多少人知道可以來這向身懷絕藝的老師傅訂製衣服?

非營利組織「北北新巢」進行4個月的訪調後指出,永樂市場面臨的是「價值隱形」的問題。設計師吳佳欣認為,要彰顯老師傅的隱形價值,應要從「需求降低」、「傳達不到位」、「師傅苦無接班人」等困境突破。

從韓國東大門市場「從成衣出走後的沒落到轉變為時尚中心」的經驗,可以發現注入年輕人才、發展品牌核心價值、考量趨勢與客群需求,加上良好的配套措失等,是其再次蓬勃的因素。

現代人買東西求快、求方便、求便宜,對於訂製的需求很少。永樂市的困境,可以借鏡東大門經驗,思考如何創生轉型:如何彰顯「訂製」與「代工」的不同、如何讓師傅的精湛技藝傳得更廣一點,突顯品牌價值?如何喚回對訂製的需求、開拓新的市場?如何將技藝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追蹤我們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