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海的台灣,大家對海的認識很缺乏,更不了解餐桌上魚的來歷,全台灣第一個作野生漁獲食魚教育的「洄遊吧Fish Bar」,不透過政府單位,而是由私人企業作永續海洋的推廣,這一切要從創辦人黃紋綺談起。
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倡議食魚教育及永續漁法。
喜愛海洋 投身海洋文化
「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黃紋綺簡單一句話,點出問題與重點。
四年前,她從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畢業,想讓更多人認識海洋,讓海洋永續。她認為,「魚」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接近海洋的媒介,不如就從教大家吃魚做起吧!自此開啟了她的創業路。
鏡頭快轉回到她小時候,在台北出生長大的她,外公在花蓮七星潭經營定置漁場,所以每年寒暑假都會到花蓮外公家,乘著廢棄輪胎「衝浪」,也跟著舅舅出海,看大人們補魚。海洋,於她而言,熟悉又有趣。
花蓮七星潭的定置漁場,因黑潮在此洄遊,表水洄游性魚群豐富,一天有四次的補撈作業。
這份對海洋的喜愛,影響她後來決定就讀與海洋相關的學系,一路從學士念到碩士,更造就她創辦洄遊吧,以食魚教育開啟漁村漁業的產業新模式。
海洋永續的核心理念
洄遊吧基地位於七星潭漁村,與在地三家定置漁場合作。
如何讓大家更認識海洋?她認為應該要從環境的永續出發,這是她創立至今,始終不變的堅持。
運用定置漁網模型,生動說明對環境相對友善的漁法。
從大海到餐桌,她在漁場、漁業人員及消費者之間,重新架構了屬於「洄遊吧」的獨有體驗過程。
以互動性教材、定置漁網模型,教遊客認識漁撈、漁具、魚種;摸魚體驗、DIY活動加強遊客認知感受;最後讓遊客現場烹煮品嘗鮮撈冷凍魚,為體驗活動劃下完美句點。
以投影片+互動性教材認識漁撈、漁具及魚種。
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少體驗完活動的遊客,現場採購鮮撈海鮮產品,購買食魚教育文創商品,回到家後甚至開始思考,家裡餐桌上的魚從哪來?甚麼魚種?怎麼捕撈的?說不定開始身體力行去做海洋保育及環境永續呢!
這一連串看似縝密有系統的流程設計,其實是市場不斷測試調整後的成果,也是她驗證想法的一個過程。
食魚教育的形成
其實,早在她讀碩士時,就已經完成洄遊吧的商業模式構思與計劃。創業雖然艱辛,但也是她自我實踐的最佳道路。
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教育部青發署的U-Star創新創業計劃。同時擔任系上研究助理的背景,讓她較一般青年更擅於運用政府資金及資源。
有了創業資金,但如何將腦中的海洋知識轉化成實務的食魚教育與文化?
她到傳統市場去學殺魚,學習如何講述每條魚的特性?怎麼煮才會新鮮好吃?走踏七星潭每個漁場,向漁業相關人員請益,了解如何低溫三去處理,讓魚貨冰存保鮮。作漁村田調,累積知識性內容。
這些都是她打下扎實根基的歷程,才能讓洄遊吧從0到1,有了目前的成績。這段商業模式的測試與確認階段,耗時近3年,才讓她確信,這個商模可行。
遊客開心摸魚、煮魚、吃魚,「七星潭摸魚趣」是最受遊客歡迎的項目。
鼎足三立的營運模式
如今,洄遊吧有著明確且固實的三種商模,成三足鼎立之姿。
體驗活動是最受遊客歡迎的項目,從接散客開始,到現在旅遊團、校外教學、企業團體team building,吸引各路人馬專程來到花蓮漁村體驗,這是她打開知名度、廣為人知的原因。
「體驗活動」、「洄遊鮮撈」、「洄遊新知」是洄逰吧耗時近三年的測試、調整,才確認可行的三種營運模式。
「洄遊鮮撈」,只販售永續的海鮮產品。跟當地定置漁場合作,供應對海洋環境相對友善的定置漁法、當季補撈的迴游魚種及海產,每一條魚都吃得到新鮮。未來,她計劃開發出食魚教育的各式文創商品與教材、教案,透過多元化商品的開發與媒介,一步步推廣食魚教育。
鬼頭刀是太平洋洄游性魚類,在春秋兩季產量最多,洄游吧只販售當季補撈的在地魚種。
洄遊吧也教導如何烹調出健康美味的魚料理。圖為乾煎鬼頭刀。
圖為鮮蔬鰹魚。
「洄遊新知」,是海洋知識的重要推廣平台,提供外界各項食魚教育的諮詢與顧問服務,這是洄遊吧的專業及強項,讓她們能承接政府及企業案子,如幫統一企業設計食魚教育體驗活動,在各門市跟消費者互動。知識的含金量,撐起營運半邊天,也讓她們跟其他漁業很不一樣。
地方蹲點 共好共榮
地方創生的重點在人。她以近一年的時間到漁場蹲點,挖掘漁人的故事,了解漁場怎麼作業,漁獲怎麼拍賣,以思考未來做活動體驗的開發,要如何設計執行,方能不造成漁人的困擾。
尊重,是她想與投入地方創生的青年朋友們分享的硬道理。
傳統漁民被社會認為是不愛讀書才去討海。她回想當初投身漁業,也遭家人反對,他們無法理解,一個念到碩士的高材生為什麼會選擇作漁業這種一級產業的苦勞?更無法想像會有人願意去付費認識漁場是怎麼抓魚?
漁工、漁撈長及漁場老闆也不理解這個小女生,從一開始接觸時的懷疑、觀望,到現在成為課程講師,密切合作,三不五時還會到洄遊吧體驗館互動聊天。朋友般的關係,在每次她尊重的態度與互動中,一點一滴的被建立起來,朝著共好共榮的目標前進。
串聯台灣沿海漁村
她認為,洄遊吧的意義與價值,在於如果在七星潭漁村可以成功驗證這個漁業的創新商模是可行的,那麼就有機會複製到台灣其他沿海周邊的漁村,包括海岸環境的活動遊程,漁村文化紋理的紀錄,到開發出可行的商業模式。
她期望有一天,或許能串聯其他漁村,做出屬於台灣特有的食魚文化、永續海洋的產品!
摘自《科技生活雜誌》2020年10月號227期 文/編輯部 圖/黃國倉攝‧洄遊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