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郁秀專欄】難得清晨驅車駛入鹿港小鎮,不是周末熱潮時刻,四周一片清境,迎面撲鼻是一陣陣純樸的清香,空氣中參雜著淡淡的木香與煙香味,是先人近四百年來在此落腳、生活沉澱出的那種寧靜與淡定吧。
走進國寶大師施鎮洋先生的工作室,相迎的是大師夫婦熱情的問候,隨即一行人圍著茶桌泡起茶來,大師的傑作環繞著四周,我們談著未來。這是純樸台灣人的待客之道,也是一種醞藏在生活中的工作方式與體驗,就此刻一種強而有力的文化生命正在發生。
隨後拜訪松林居,欣賞到李秉圭先生運用以前的牛車輪為材,刻出的蘭花屏風。牛車輪的第一段生命曾經是庶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隨著科技運輸的演進而功成身退;第二段生命是工匠、藝術師們在車輪圓周穿洞,利用竹編,形成容器運用在各方面;第三段生命是帶著歷史刻印的痕跡,經大師的精工創作,呈現出一座強而有力的蘭花雕刻藝術品。
圖/陳郁秀提供
作品的張力,除了本身的構圖與雕工外,最重要的是背後生命的累積,這三個階段的生命歷程與意義,正重疊融合以類似3D立體之姿呈現在我們面前,而車輪本身千變萬化的木頭紋理,有如老人顏面上的皺紋,呈現出時間的流速、光影;消逝的時間,當下的時間以及未來的時間,這就是藝術品的力量、文化的力量。
說起來人類文化的內涵廣泛,其展現形式可依據時間的演進,分為過去、現在以及未來三個時期。文化源自於土地與人民,土地滋養人民的生活,人類為生存而發明各種工具,改變了生活形態,這些發明融入生活內容,經過時間的粹取所遺留下來的精華就是文化;過去的文化影響著現在,也隨著時代所趨,成就未來的文明。
文化是無所不在為全民的事務,包括了文學、建築、生態、文化資產、表演藝術、視覺藝術、生活藝術等。其形式有有形與無形、內在與外在,處處皆是,而其發揮的力量也無所不再、無限之大。通常有形的力量,可以實際目睹、欣賞,而無形的力量則必須親身體驗、才能有所感受。
品牌城市的塑造,需要以文化為基底
城市是文化的最大場域、空間。以德國柏林的重建為例,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現代化的西柏林與落後貧窮的東柏林經過二十年的努力,以舊有的歷史與創新的設計等文化的力量,進行重整縫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創意首都。柏林的重建再生大體上可分為三區,包括腓德烈社區、商業生活區和聯邦政府區。
腓德烈社區有許多歷史建築,重建過程中德國政府推動一項老街區的更新方案,開發案必須配合傳統建築的高度、原來的街道尺度,保留舊有歷史文化再增添現代元素,因此產生新建量體不足的困擾。為解決問題,德國政府在老街的地下空間開闢一條十分生動的地下街,創造出新的城市空間。
波茲坦商業生活廣場的重建,柏林政府與賓士集團與日本Sony公司合作開發。賓士集團邀請各國的世界頂尖建築師,規劃出了有「世界上最美、最成功之商業中心」的商業中心。隔街則是Sony開發案,設計師Helmud Jahu所設計的玻璃圓頂以及陽光下的廣場,已是柏林影展的所在地。
東德老建築。圖/陳郁秀提供
聯邦政府區包括帝國議會大廈、國會辦公室、國會圖書館與總理府等行政大樓。重建工作委託英國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擔綱。Foster尊重原建築師Wallot的原創精神,遺存的部分仍照原本方式保存,被摧毀的部分則全面現代化,以自然風格完成巨大工程。其中圓頂大廳最能凸顯他的理念,他將傳統建築之美與明亮輕快的現代主義風格作了最好的融合。
而整個開幕式在工地,以起重機懸吊舞者以表演藝術的方式展開,現場觀眾無不驚訝、感動不已,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這一切使得柏林重拾創意城市的美譽,堪稱「酷」又魅力十足的二十一世紀城市之代表。
文化可泛指生活的一切,是個人乃至於國家的識別證、是個體與群體生命力的展現、更是讓人類文明不斷前進的動力踏著過去邁向未來。